*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昆明配资炒股
别被乳腺结节“骗”了!
撰文:Lily
多发性骨髓瘤(MM)虽属血液系统,但其髓外病变(EMD)可累及全身各脏器,形成酷似实体瘤的临床表现。其中,乳腺转移虽罕见(文献报道极少),却因其与原发性乳腺癌在临床、影像学及初步病理特征上的高度相似性,极易造成重大误诊,导致治疗方向完全错误。
近日,
American Journal of Case Reports报道的一例MM乳腺转移病例 [1] ,生动揭示了这种“伪装”的欺骗性与精准“识破”的复杂性,为医生敲响了警钟:面对“乳腺肿瘤”,鉴别诊断的视野必须超越乳腺本身。本文结合该病例,重点剖析MM乳腺转移与原发性乳腺癌的鉴别核心,旨在提升实体瘤医生对此类“伪装者”的识别能力。
图1 研究首页截图
诊疗经过
患者为女性,83岁,因跌倒伴胸部外伤于2023年1月就诊于急诊科。
现病史:患者于2016年4月发现弥漫性骨痛和高钙血症,并确诊为免疫球蛋白A(IgA)κ型MM,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提示1q21扩增(1q21+),确诊时即存在胸骨前软组织继发转移(经病理证实)。2016年5-10月,患者接受一线化疗(马法兰+泼尼松+硼替佐米),共5个周期;同年11月胸部CT示胸骨病变进展并浸润纵隔及心包,接受放疗(30 Gy/10次)。2017年1月-2020年9月接受了二线化疗(来那度胺+地塞米松),获完全缓解,后因重度粟粒性肺炎停药;2020年10月发生右股骨病理性骨折,2021年1月行接骨术及放疗(30 Gy/10次);2021年3月启动三线化疗(伊沙妥昔单抗+泊马度胺+地塞米松),获部分缓解;2022年8月骶骨肿瘤进展,接受放疗(20 Gy/5次)后行四线化疗(卡非佐米+地塞米松)。2023年1月因跌倒就诊时,发现双侧乳腺结节。
既往史:青光眼、医源性甲状腺功能减退、胃炎、骨质疏松症、关节炎。
手术史:右肾切除术(非功能性肥厚性肾脏)、双侧缩乳术、左乳纤维腺瘤切除术、子宫切除术(阴道脱垂)、甲状腺切除术、肩胛旁皮肤鳞状细胞癌切除术、Hartmann手术(穿孔性乙状结肠炎)。
体格检查:右乳可触及2个结节,第一个大小为4cm,位于下外象限;第二个大小为2cm,位于上内象限,未触及腋窝淋巴结肿大。
影像学检查:双侧乳腺钼靶及超声示双侧多发结节(右乳为主),无腋窝淋巴结肿大及病理性微钙化,弹性成像示右乳内上象限14mm病灶及内象限交界区9mm、18mm、6mm病灶呈实性表现。18F-FDG PET-CT示乳腺、淋巴结、心包、肺、腹膜、肾上腺、直肠、结肠、骨及皮下组织多发转移。乳腺MRI示右乳内象限交界区多发连续结节、外下象限外周结节(不均匀强化),左乳内下象限强化病灶。
图2 (A)钼靶示右乳腺多发结节性病变,无腋窝淋巴结受累或病理性微钙化。(B,C)18F FDG-PET-CT示右乳房外下象限(B)和上内象限(C)的高代谢病变。
图3 MRI示(A、B)右乳外下象限外周病灶,对比剂摄取不均匀。(C)左乳内下象限强化病灶。
病理检查:右乳内上象限病灶活检示肿瘤呈实性及轻度小梁状结构,无钙化、导管/小叶原位病变及瘤周淋巴血管侵犯,肿瘤细胞无黏附性,伴嗜酸性粒细胞,胞质发育不良,核偏心、罕见核仁;初始免疫组化示肿瘤细胞HR、HER2均阴性,考虑为侵袭性、多形性小叶型原发性(Ⅱ级,Ki67>50%);复核后免疫组化示肿瘤细胞表达IgAκ及多发性骨髓瘤癌基因1(MUM1),AE1/AE3细胞角蛋白阴性。
图4(A)骨髓内髓系细胞浸润(HE染色,400×)。(B、C)骨髓瘤浆细胞表达IgAκ(B),不表达IgAλ(C)(组化染色,400×)。
图5 左上:肿瘤细胞呈实性、无黏附性的小梁状结构,伴嗜酸性粒细胞,胞质发育不良,核偏位(HE染色,400×)。右上:与正常乳腺细胞相比,肿瘤细胞雌激素受体阴性(免疫组化染色,200×)。左下:骨髓瘤浆细胞IgAκ阳性(免疫组化染色,100×)。右下:骨髓瘤浆细胞不表达AE1/AE3细胞角蛋白(免疫组化染色,抗AE1/AE3细胞角蛋白小鼠单克隆抗体,400×)。
结合病史及复核结果,最终诊断为MM乳腺转移。
鉴诊关键:从临床、影像到病理,三步识破“伪装”
MM乳腺转移与原发性乳腺癌的鉴别是临床难点,需从三方面综合判断:
1.临床特征:“双侧”、“多灶”是重要提示
原发性乳腺癌多为单侧肿块,可伴皮肤改变、乳头溢液,腋窝淋巴结转移常见;而MM乳腺转移常表现为双侧、多灶性结节,无皮肤受累及腋窝淋巴结肿大,且多合并骨、内脏等其他部位转移。本例患者双侧乳腺多发结节,同时存在肺、腹膜转移,符合这一特点。
2.影像学:特征重叠,PET-CT是首选工具
MM乳腺转移在钼靶上多为高密度、双侧、椭圆形/圆形结节(边界清,罕见微钙化);CT呈均匀密度无坏死;MRI T2低信号(高细胞密度);18F-FDG PET-CT摄取增高。而原发性乳腺癌(尤其多形性小叶癌)则可表现为双侧、多灶性,罕见微钙化,与MM转移影像高度重叠。目前,国际骨髓瘤工作组(IMWG)推荐18F-FDG PET-CT作为 EMD 首选诊断工具,但仍无法完全区分两者。
3.病理+免疫组化:浆细胞标志物是关键线索
基于上述特点,活检是唯一能做出准确鉴别诊断的手段。但在临床医生与病理科医生缺乏密切合作的情况下,鉴别骨髓瘤乳腺转移与原发性乳腺癌(包括多形性小叶癌亚型)的组织学诊断可能存在困难。从肿瘤细胞的组织学形态来看,MM乳腺转移存在核异型性且无细胞黏附性,这与 E-钙粘蛋白表达缺失相关,也是骨髓瘤和乳腺多形性小叶癌共有的特征。而肿瘤细胞表达浆细胞特异性标志物(如轻链、CD138、免疫球蛋白和MUM1)是确诊的关键。
核心价值:打破思维定式,结合临床背景
本例83岁女性MM患者,历经多线治疗,最终以双侧乳腺多发性结节这一极具迷惑性的形式复发,其诊疗过程充满了警示与教训。对于实体瘤医生而言,此病例的核心价值在于:
打破“乳腺肿块即乳腺癌”的思维定式:遇到双侧、多灶性乳腺结节,特别是缺乏典型乳腺癌皮肤改变、乳头溢液且腋窝淋巴结无肿大的患者,务必详细追问全身病史(尤其是已知MM病史或骨痛、高钙血症等提示性症状)。
病理诊断是金标准,但需精准“问路”: 粗针穿刺或切除活检是确诊的关键。然而,组织学上无黏附性、异型性明显的肿瘤细胞,极易被误判为低分化癌或特殊亚型乳腺癌(如多形性小叶癌)。 本例的深刻教训在于,初始免疫组化(HR-/HER2-)更强化了“侵袭性乳腺癌”的错误印象。
免疫组化是“拨云见日”的关键钥匙:当组织学形态不典型或与临床/影像表现存在矛盾时,必须加做浆细胞标志物(CD138, MUM1, 轻链κ/λ限制性表达)及上皮标志物(如广谱细胞角蛋白AE1/AE3)的检测。 本例最终确诊的核心依据正是复核免疫组化显示:IgAκ+、MUM1+、AE1/AE3-。
尽管MM乳腺转移罕见,但因其与原发性乳腺癌的治疗和预后截然不同,准确鉴别至关重要。临床医生唯有打破思维定式,依靠多学科协作和精准检测,才能为这类患者争取最佳诊疗机会。
参考文献
[1]Messina G, Fucile MA, Kupper M, Campitiello M, Plastino F, Legros PO, Egea J, Carassou P, Tortora G, Longo R. Multiple Myeloma Presenting as Breast Metastasis: Diagnostic Challenges and Case Analysis. Am J Case Rep. 2025 Apr 24;26:e945853. doi: 10.12659/AJCR.945853. PMID: 40273017; PMCID: PMC12035963.
责任编辑:Sheep
*医学界力求其发表内容专业、可靠,但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做出承诺;请相关各方在采用或以此作为决策依据时另行核查。
盛多网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