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入红尘去,令人心力劳”出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组诗《劝酒十四首·不如来饮酒七首》之第七首。白居易(772年—846年)十大炒股配资平台,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下邽(今陕西渭南)人,唐代现实主义诗人代表,与元稹并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其诗作语言平易近人,题材广泛,尤以讽喻诗、闲适诗见长。此组诗创作于白居易晚年定居洛阳期间,通过“劝酒”主题,寄托了他对人生际遇的深刻体悟与超脱态度。
莫入红尘去:“红尘”原指飞扬的尘土,此处借指世俗社会,暗含功名利禄、是非纷争的复杂环境。白居易以“莫入”二字直白劝诫,警示世人远离尘嚣的诱惑与羁绊。结合唐代中后期藩镇割据、官场腐败的社会背景,“红尘”更隐喻了政治斗争的残酷与人际关系的虚伪。
令人心力劳:“心力劳”直指精神与体力的双重消耗。白居易通过此句揭示:涉足红尘者,往往因利益争夺、人情算计而身心俱疲,甚至迷失本心。后两句“相争两蜗角,所得一牛毛”以具体意象深化此意:世人争斗如争夺蜗牛角般微小的利益,最终所得却如牛毛般稀少,进一步讽刺世俗追逐的荒谬性。
展开剩余69%全诗以“不如来饮酒,稳卧醉陶陶”作结,提出替代方案:以酒为媒,在醉意中寻得片刻安宁,暗含道家“无为”与佛家“空观”的思想交融。
白居易创作此诗时已年逾六旬,历经宦海沉浮。早年他怀抱“兼济天下”之志,因直言进谏遭贬江州(今江西九江),后虽复起为官,但目睹朝局腐败、朋党倾轧,逐渐转向“独善其身”的生活哲学。晚年定居洛阳后,他自号“醉吟先生”,常与诗友饮酒唱和,以诗酒自娱。此诗正是其人生阶段转折的写照——从积极入世到消极避世,以“劝酒”之名,行劝世之实。
诗句以“红尘”为靶,直指中唐社会物欲横流、人心浮躁的现实。白居易通过对比“蜗角之争”与“牛毛之得”,揭露世人追逐名利的徒劳,暗含对官场生态的失望。
“莫入”非消极逃避,而是主张以清醒认知选择生活路径。白居易并非完全否定世俗价值,而是强调在纷扰中保持内心平衡,通过饮酒、闲适等“小确幸”抵御外界压力,体现道家“顺应自然”的思想。
诗句超越时代限制,对现代人亦有共鸣。在快节奏的当下,“心力劳”可引申为职场内卷、社交焦虑等精神困境,而“莫入红尘”则倡导简化欲望、回归本真的生活态度。
白居易一生经历大起大落:青年时以《赋得古原草送别》成名,中年因《卖炭翁》等讽喻诗触怒权贵被贬,晚年看透政局纷争,转而专注诗文与修行。据《醉吟先生传》记载,他常于洛阳香山寺与僧道论道,家中置酒库,自称“诗酒禅客”。某日,友人问其为何独爱饮酒,他笑答:“酒中自有乾坤,可忘尘世之累。”遂提笔写下《不如来饮酒七首》,以诗明志。其中“莫入红尘去”一句,既是对友人的劝诫,亦是对自身选择的总结——与其在官场争得头破血流,不如醉卧松云,静看花开花落。
白居易此句以简练语言勾勒出世态炎凉与超脱之道,将个人体悟升华为普世哲理。其“莫入红尘”之劝,并非教人彻底弃世,而是倡导在认清生活本质后,依然保有选择简朴与从容的勇气。这种“乐天知命”的态度,恰如他另一名句“随富随贫且欢乐,不开口笑是痴人”所言,在认清红尘纷扰后十大炒股配资平台,依然能以豁达之心拥抱生活。
发布于:福建省盛多网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