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山东师范大学赫尔岑国际艺术学院赫光扬艺实践团的17名同学,在学院指导教师的带队下赴莱西木偶戏艺术馆炒股配资平台选,为积极响应国家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号召,深入探究地方特色非遗的传承现状与活化路径,系统记录这项非遗的技艺特点与生存现状,力求为其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创新贡献青年智慧,由此正式拉开了本次暑期社会实践的序幕。开展以“探索国家级非遗申报路径”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
此次实践紧扣莱西木偶戏申报国家级非遗的核心需求,结合团队美术、舞蹈、音乐专业优势,通过采访传承人、技艺学习、成果展示等环节,为非遗传承注入青春力量。
访传承人探申报路径,听匠声悟传承密码
实践团首站与莱西木偶戏第五代传承人姜玉涛、团长展曼曼展开深度访谈,聚焦非遗申报的核心要素。“我们有2000年西汉大木偶的历史根基,更有清晰的传承谱系,这是申报的底气。”姜玉涛向同学们展示西汉大木偶复制品时提到,其13块木段组成的灵活关节、可坐可站的机关设计,让同学们直观感受到“天下第一偶”的历史厚重。展曼曼则结合申报经验建议:“非遗申报关键在‘传统性’与‘活态传承’,你们的年轻视角和专业能力,正是让老技艺‘活起来’的新力量。”导演吕旭东得知团队有音乐专业同学,特意提议:“木偶戏的音乐一直是短板,你们可以参与剧目配乐,让传统戏更有当代感染力。”这一建议为实践团后续的专业协作指明了方向。负责人毛艺澄同学在实践开始前的访谈中提到:“此次实践目的不仅让同学们深入理解莱西木偶戏的历史价值与申报优势,更以专业能力为非遗注入活力。”
展开剩余63%跨专业协作学技艺,青春手作承匠心
团队聚焦禁毒题材剧目《毒戒》进行学习表演。“这个剧目通过木偶动作传递‘远离毒品’的理念,每个手势都要有力却不失细腻。”在传承人指导下,同学们反复练习举功、捻功、步功等基本功,最终完整掌握片段表演,用艺术传递社会价值。
深入木偶制作环节:一方面跟着传承人学习传统服装制作,从布料裁剪到缝纫机操作,亲手完成木偶戏服的袖口、衣襟装饰;另一方面尝试用陶泥复刻木偶头部模型,模仿西汉大木偶的面部轮廓与表情刻画,感受“2000年前工匠的审美与巧思”。
吕旭东导演建议,记录木偶剧目现有配乐的节奏特点,计划后续融入古筝、竹笛等传统乐器元素,为剧目创作新编配乐——这一规划也被传承人纳入“申报辅助材料”的参考方向。
成果展演显初心,青春力量助传承
实践尾声,团队在传承基地开展成果展示:同学演绎的《毒戒》片段,通过木偶的顿挫动作与情感表达,赢得在场观众掌声;团队制作的戏服与陶泥头部模型,被传承人评价“抓住了传统木偶的‘精气神’”。 “原来非遗申报不只是史料整理,更是让老技艺找到当代表达。团队整理的访谈实录、创作的陶泥模型及《毒戒》表演视频,已被传承基地作为“活态传承案例”存档,为申报国家级非遗提供青春视角的支撑。” 下一步,实践团将继续完善木偶剧目的配乐设计创作,并在校内举办“非遗莱西木偶戏实践分享会”,让更多青年关注非遗传承与申报,让千年木偶艺术在青春助力下走向更远的未来。
作者:毛艺澄
来源:山东师范大学赫尔岑国际艺术学院炒股配资平台选
发布于:内蒙古自治区盛多网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